这就是普通太监的人生道路。

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:一说太监,就想到李莲英。这就跟一说姓马,就想到马云一样——多数人的生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
太监干了十几二十年,终于把贷款还完了,可这就算完了么?

简直异想天开!

我们之前说过,当太监的,从进宫前就被去了根、丢了势,那是他们一辈子的遗憾和羞耻。等老了以后,都要出宫。有的回了老家,有的留在京城,最终留在京城的太监,被埋在一个叫中官村的地方——太监是宫中的,被叫作「中官」,所以埋葬他们的墓地就叫中官村,后来才改名叫中关村。

太监都希望来世能够做个全乎人,下去的时候,都得把命根子带上——他们管它叫「宝贝」。但宝贝不能带宫里去,宫里不许有那玩意儿,所以,命根子被割下来后,就被保存在了净身处。

从拿到这玩意儿开始,净身处就掌握了被阉者的命运。

净身师傅把别人的命运,放在一个满是石灰粉的盒子里干燥保存,然后裹上红布,挂在梁上,名为「步步高升」。

说是帮忙保存,实际上又是另外一种盈利项目。他们也爱宣传「人要完完整整地到下面去」,等太监再努力攒一笔钱,就能把自己的命根子赎回去了。而这个索价非常高昂,可以说是「挟屌要价」了。

对太监们来说,能领回自己的命根子,就和学生能领到录取通知书一样重要,就算中间有个拦道要钱的,狠狠心也得给。

当太监还完贷款,赎回「宝贝」之后,他才能实现「财务自由」。不过,紧随而来的,就是另一件让人发愁的事——养老。

这时候,多数的太监已经年过半百了,对于许多人来说,这个年纪的职业生涯已经定型,没有什么上升空间了——多数人的人生也正是如此。

事实上,能去养老院的太监依然是少数,能去朝廷专门开辟的太监养老的寺庙的也是少数。

因为养老需要钱,而哪里都不养闲人。

庙里的太监都要干活,干不动的,除非交上情深意长、义气当先的朋友,否则被人嫌弃了就会被赶出来。

而太监养老义会主办的各种养老寺院,虽说是宫外头的「老太监乐园」,有一定的公益性质,但是,吃喝拉撒睡都要地方、要钱粮,怎么可能不收费呢?

这又是一个需要太监努力攒钱的事情,也还是需要一百两银子,退休前三年交齐。很多太监根本拿不出来,也就没有进去的资格,所以,他们「出宫以后,只有四处流浪,最后冻饿而死」。

小民忙着生四五个儿子,就是在赌有一两个成器的。儿女都不孝顺的情况也有,但很少,和完全无人管的轻重程度也大有不同。太监没有子嗣,所以都很希望认干儿子,导致有人有很多「义子」。但是,有养子的只是有钱有势的那部分,多数人还是没有的。即便有,干的也只会比亲的更见风使舵。

太监无后,但上有父母,父母一般死在他们前头。

至于他们自己,什么时候干不动了,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油,什么时候出宫。既然干不动了,社会上的活也就没法做,又没有了家,所以很多时候,他们都是在孤苦无依的情况下,被活活饿死、冻死的。

既然大多数太监都那么苦,怎么还有人愿意当太监呢?还是那句话,太监过得再苦,也比乡下的多数贫民强。

太监好歹一个月有二两多的月钱,再努努力,就能有四两、八两。农民平均一月只有二到七分银子,这就是种地卖粮的收入,地可能也是租的,需要拿一半的粮食交租,剩下的养活全家。

很多历史时期,十年九灾,好的时候也有两三次灾。但就和你突然丢了工作,房租不会免一样,地主的租子也不会因为闹灾免你的。荒年的时候,太监还是有吃有喝的。住在皇宫旁万寿兴隆寺的老太监,可以吃宫里送来的残羹剩饭。虽然卑微,但好歹有口吃的。很多时候,农民连剩饭都没得吃。

若不是苦得日子过不下去了,谁会去当太监呢?

禁城之内,高墙之下,是皇帝一人的家宅,里面的太监只不过是为帝王和其家眷的私生活服务的奴才,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们。

辛亥革命以后,皇帝没有了,但皇宫还有。号称宣统的小皇朝,驻留了和以前比为数不多的太监。这些人也知大势已去,都怀念大清国还在时的好日子,不少人的确是这么想的,却又对小皇帝的财富下手,能坑多少是多少。

直至 1924 年,这些太监才和皇帝一起被冯玉祥驱逐出宫,宣告了这群为皇家服务的奴才的末路。

那些数以千万计的太监们,也在帝王时代终结的时候烟消云散,再无舞台,也无樊笼了。

 

参考文献:

1.《新唐书·列传第八·诸帝公主》

2.《晋书·列传卷三十二·列传第二》

3.《明史·后妃传》

4.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,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 47 辑[M]. 1964.第 25 页

5.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,《晚清宫廷生活见闻》[M]. 1982.第 173 页

6.余华青.《中国宦官制度史》[M]. 2006.第 35 页

7.陆路.《宫廷档案》[M]. 1994.第 265 页

8.金易.《宫女谈往录》[M]. 2010.第 329 页

9.明·田艺蘅,《留青日札》,《宦官妻》

10.清·查慎行,《人海记》,《周后田妃》

11.《明史·许贵传》

12.南宋·洪迈,《夷坚志》,卷八

13.明·沈德符,《万历野获编》,卷二十八

14.余和祥.《中国传统性风俗及其文化本质》[M]. 2014.第 269 页

15.信修明.《太监谈往录》[M]. 2010.第 159 页

16.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,《晚清宫廷生活见闻》[M]. 1982.第 178 页

17.陆路编.《宫廷档案》[M]. 1994.第 317 页

18.信修明.《太监谈往录》[M]. 2010.第 243 页

19.方行.《中国古代经济论稿》[M]. 2015.第 233 页

1424 年,永乐最后一年秋,朱棣驾崩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北京城,也让后宫的一些妃嫔吓破了胆。她们很清楚,迎接她们的,将是比孤老宫中更为凄惨的结局——殉葬。

儒家向来反对人殉,明朝也以此为丑事,所以史官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细节,只记载了大略的情况。但是,因为系统中的一个漏洞,整个事件还是神奇地被呈现了出来,出现在了外国的史料上。

事情还要回到永乐年间,朝鲜王多次遴选本国的美女送到北京,成为皇帝(朱棣)的妃嫔,韩丽妃就是其中之一。韩丽妃的乳母金黑也随行而来,负责照顾韩丽妃的起居。那位从系统漏洞逃逸出来的老妪,就是这个金黑。

从金黑的口中,我们可以一窥明朝人殉制度的微观景象,看看那些无辜者人生最后的时间。

当时,金黑一把鼻涕一把泪,因为她一手带大的女孩韩丽妃就在殉葬妃子的名单里!

这份名单上,陪葬的宫人有 30 多个(明朝方面的记载是 16 个,这可能是有名位的妃嫔数,此外还有不知名的宫女)。有的颇有名望,有的默默无闻,有的很受宠爱,有的倍遭嫌弃。有朝鲜人,也有明朝人。

看起来五花八门,实际上她们有自己的共同点——身份弱势。

人殉有人殉的潜规则,宫内生活的女人,感受到的潜规则只会更加出奇。譬如,明朝的规矩中,有子女的妃嫔不用殉葬,从表面上看,这当然是一条铁律,但铁律也能有弹性。

那些有权势和心机的妃子们,倘使真的生不出孩子,难道就要坐以待毙吗?不会的。正如一些权贵的子女考不上学,他们的孩子真的就不上学了吗?不会的。自己没有,就抢一个,也就是「冒名顶替」。

未能生育的高阶妃嫔,对孩子的渴求是强烈的,可要真的生不出来,就往往会夺走宫女的孩子。后宫佳丽三千多,实际上是连普通宫女也算上的。皇帝宠幸过的宫女,就有可能被鳄鱼盯上。

可怕的是,有时候皇帝还会作为主谋,帮忙夺走普通宫女的孩子,送给自己喜爱的妃嫔。被夺走了孩子,等于没有孩子。老皇帝一死,作为既无名位又无子女,而又受过皇帝宠幸的女人,几乎一定会进殉葬大名单。

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,极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宫女。抢走她孩子的是宣宗以及深受宣宗宠爱的孙贵妃。至于她后来到底是被人杀了,还是生病死了,抑或是让人推进了殉葬坑,没有人知道,到现在依然无人得知。

和英宗的生母类似,韩丽妃没有权势,家人都在国外,朝里朝外,孤立无援,而且也没能为朱棣生出孩子,像这种人,就算是集体投票,也是上榜的命。

那进了殉葬名单,韩丽妃们还可以想办法逃跑吗?

在明代,这几乎不可能。

明代有路引,性质等同于我们现在的通行证,上面都要写明身份、籍贯,去什么地方、干什么事、去几天,担保人是谁,还要有县级以上部门盖章。过关卡、走村镇都要遭受盘查,并不比疫情严重时查通行证轻松。而且政变大都是未雨绸缪的,朝廷对内宣布名单前,人员早都被锁定了。

她们被高墙围堵,被政敌算计,有的还背负着家人期望(主动殉葬的宫女,家人可以到锦衣卫当差,被叫作「朝天女户」,因此颇有一些是被家里人逼死的),重压逼迫,插翅难逃,即便出了皇宫,又能跑到哪里去呢?

那逃不掉,是不是可以找大臣帮忙,求个人身解放?

事实上,后来景泰帝朱祁钰的汪皇后,就是被场外的大臣救下来的。

朱祁镇当皇帝时御驾亲征,被瓦剌掳走。他的弟弟朱祁钰即位后,他又被放归回国,被弟弟软禁。然而,朱祁镇还是在几个失意大臣的拥护下复辟了。即位以后,便开始对朱祁钰进行全方位打击。

后来,朱祁钰突然「病逝」,朱祁镇秉承「斩草务必除根」的原则,起初是想让朱祁钰所有的妃嫔都殉葬,包括我们上面说的汪皇后。但吏部尚书李贤上书反对,说汪皇后绝不应该在殉葬之列。当初朱祁钰即位,汪皇后因为主张继续让朱祁镇的儿子当太子,惹恼了朱祁钰,很早就被打入冷宫,受尽虐待,算对朱祁镇有恩。而且,现在她还有两个小女儿需要照顾。

朱祁镇这才知道原来汪皇后还有站过他队的事,于是同意不让汪皇后殉葬。

幸运者汪皇后,倘使向人们讲述她死里逃生的经验,旁人也只能听听而已,绝不能当真。救她的,并非「有儿女不殉葬」的规则,而是她刚毅偏执的性格所导致的很久以前的一次错误的站队(反对易储),再加上她和朱祁镇的钱皇后有极好的私人关系。当然,李贤的上书也很关键,李贤是个很会察言观色的大臣,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,什么时候不该说话。

但没人替韩丽妃们说话,是因为大臣们都明白这么干没有好果子吃。

既然大臣都不敢插手,那韩丽妃们可以直接去求皇上,赢得皇上的同情吗?

新皇帝是朱高炽,也就是明仁宗,是个仁德的皇帝。

有人会说,向他求救,兴许能行。

事实上,这个想法,就是天真他妈给天真开门——天真到家了。

偏偏朱高炽,就是那个必须要杀了她们的人。

一切都要从朱元璋说起。

洪武三十一年(1398 年),朱元璋下诏让曾为他侍寝的 40 多名妃嫔殉葬,开启了明初皇帝大殉葬的先河。

以前,没能为皇帝生育的女人是有自己的去处的。要么在后宫挪个位置,到太后、太妃的居所守寡;要么干脆剃发出家,去官方的寺庵当尼姑。这样做的目的,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给(死去的)皇帝戴绿帽。但是,事情总有点让人不放心。守寡有宣淫的可能,出家也有思春的概率。一个说的是历史上一些太后、太妃;另一个的典型就是武则天,她起初是唐太宗的妃嫔(昭仪),太宗死后她出了家,后来又嫁给了太宗的儿子李治。

由此,就不能说朱元璋的担忧全是无稽之谈了。不过,担忧归担忧,秦汉以来,无数皇帝都有过这种忧虑,谁都没做得那么绝。只有朱元璋不一样,他是个为了扫除隐患,不惜大杀特杀的人。为了排除隐患,功臣都能杀得一干二净,更何况并没有建功的妃嫔呢?

不需要照顾孩子的妃嫔,等皇帝死后要殉葬,也就成了明朝的祖制之一,后代只能效仿。

对朱高炽来说,情况更是如此。棺材里躺着的人是他的父亲朱棣,他得非常机械地遵守祖制,才能完成接班任务。朱棣这一支,最大的心病就是得位不正。朱棣本人在篡权之时和篡位之后,一直在努力塑造一个「父亲的优秀继承者」的角色。守朱元璋定下来的成法,就是最简单粗暴而又有效的方式,谁都说不出个「不」字来。

朱高炽本人应当很矛盾,但他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任务。由于有这个任务在身,就只能违背本性去杀人。

所以,在父亲朱棣花了 14 年建成的新宫殿(紫禁城)的广场上,朱高炽摆了几桌席,为即将赴死的女人们饯行。

女人们心情沉重地吃完饭,就「升堂」(登上殿堂)了。在贴身婢女和办事太监的陪同下,走到了停放着永乐大帝灵柩的殿里。这里肃穆庄严,白色和黑色的现场,有一半是为妃嫔们准备的,她们也即将成为死人。所以,升堂的过程中,她们就放声大哭。

上吊,就是她们「自杀」的方法。

殿上放着几排木桌,殉葬者被人扶上去。在她们脖子的位置有个绳套,从梁檁上垂下来。做起来比较简单,脖子一伸,桌子一撤,一了百了。

不过帝国的礼数是很周到的,由朱高炽亲自慰问,他会和殉葬者们说会儿话,问问她们还有什么愿望,他可以帮忙实现。大家的愿望当然是不想死,但不死是不可能的,于是包括韩丽妃在内的妃嫔们,都没求新皇帝格外开恩,只是趁机替亲属谋取了幸福。

韩丽妃没有血缘亲属,只有乳母一直照顾她,于是她替金黑求情道:「我母亲(金黑)年纪大了,能让她回国吗?」像这样的遗愿,朱高炽还是能答应的,虽然很快就反悔了,但毕竟当时答应了,使韩丽妃走的时候略微安详了些。

朱高炽反悔的主要原因,是怕金黑回国后和别人瞎聊。马上要发生的场面过于刺激,金黑见了人,难免跟人提起。在国内,见证这种事的人除了死者,都会得到相应的利益,前提是不能往外说。泄露禁宫里的秘密,是要「赐鸩酒」的。这就是国内所有人缄口不言的原因。朝鲜虽是附属,但毕竟不是在国内,就好像死在了夫家的女人,埋进地里,谁也不知道她到底怎么死的一样。

朱高炽履行完任务,就扭头走了。接下来是太监执行任务,从来反面人物都得由他们来当。否则朝廷上都是好人,坏事是谁办的呢?

眼下,他们必须催促妃子们赶紧去死,他们声调高扬,语气急促,温柔中带着狠厉的力量。妃子们知道没时间了,有的哭,有的闹,有的一言不发,有的变成了话痨。太监继续催促,韩氏也只好把头伸进了绳里,同金黑告别说:「娘,我去了!娘啊,我去了!」

生离死别,母女情深的感人场景还没完,韩丽妃的身体就猛地一坠,绳子突然绷紧,整个人吊在了空中。等烦了的宦官抽掉了她脚下的桌子,全身的重量瞬间压在了脖颈上。

几乎是一齐绷紧的,庄严的大殿上,女人们先后产生了抽搐反应,下头啜泣的声音在空荡的房间回响,直至女人们被勒得面色或红或白,有的涕泗横流,有的张嘴吐舌——上吊的死相并不那么安详,但最终还是安详的,她们穿着白色的衣服,犹如倒挂在天空的树。

太监们得各自具结,表示亲眼见证了某妃已死,并为此负责。至此,妃子殉葬的第一个过程——「自杀」便完成了。

其实,先让妃子自杀再陪葬,跟上古时期相比,已经算是「仁慈」了。

上古时那些殉葬的奴隶、战俘,通常都是被打个半死后再活埋的。

上图是郑州小双桥商代庙祭遗址中的殉葬坑,里头是大量的人骨架。他们是祭祀的人牲,尸骨基本上都有很严重的损伤。他们死前都遭受过严重的暴力,被人用刀、戟、斧、棍伤害,砸断了四肢、肋骨,击穿了脑壳。

古代制度之恶:太监、人殉、流放……》小说在线阅读_第3节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女生阅读之家只为作者by豆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。

搜索

古代制度之恶:太监、人殉、流放……第3节

书籍
返回细体
20
返回【点击阅读】模式下,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!
  • 点击阅读
  • 滑动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