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零花钱,好吧,对冯一平来说,那一直是传说中的玩意!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。
当年,新房建起来一年多,因为没钱买电线,电灯,开关,还有一根电线杆,所以家里一直没通电,还是用煤油灯。
大多数人家,过年的时候,总要给家人置办套新衣,或者买成衣,或者是到镇上百货大楼扯些布,叫村里的裁缝做。但冯一平记得,最近三年过年,都没有新衣服。直到现在,他穿的一些衣服,都是姐姐穿小的衣服改的。
他还记得,五年级的时候,他穿着姐姐穿过的裤子,就是那种侧面开口的裤子上厕所,被同学笑话后,父母才没再让他穿姐姐穿小了的裤子。
每年过年的那前几天,家里要帐的人络绎不绝,冯振昌每天都忙着说好话,另外,总要准备家里最拿的出手的饭菜,陪人吃餐饭。
当然,都是一个村的,家里的情况大家也都知根知底,都知道是确实困难,不是有钱赖着不还,但年底,这个帐总要对一下。
比如像冯春堂这样的,旧债没还,又添新帐的,类似的还有加工坊啊,医生啊,还有贷款。在农村信用社,当年利息没还清的,第二年就转成本,要还的更多,年底自然也要对账。
恰好冯一平隔壁的两家,在村里的日子都数一数二,冯家升在镇政府食堂上班,冯卫东是县酒厂的临时工,虽然工资都不高,但一年至少几百块钱是能存下来的。
在农村,一年额外有几百块的工资收入,日子就很好过。冯家冲目前有三台电视,一台是开加工坊的那家买的,另外两家就是他们。
这样一比较,他们家就显得更困苦。不过冯一平一直很懂事,从来没有主动要过什么。唯一有一次,应该是四年级的时候,一个照相师傅牵着一匹红马来村里,父母不让他照,他哭闹了一次,这是唯一的一次。
他现在表面仍然是个十二岁的小破孩,但内里却有此后二十多年的记忆,改变现状,是当仁不让。
那么,现在究竟有什么办法能赚钱呢?特别是尽快的能赚到钱!别的且不说,不到一个月就要开学,初中一年级的学杂费又翻了一个跟头,要四十五块!老样子,家里还是一分钱都没有。
衣服,就更没有。裤子还好说,冬天的也能穿,热就热点。可是衬衫,不管长袖还是短袖的,一律没有,汗衫呢,不但洗的发黄,关键是上面还破了洞。
钱啊,钱啊,如何才能赚到钱呢?二十多年后的千万富翁此时一筹莫展。
冯一平边放牛边砍柴的日子刚过十天,就不得不因故停止——他右脚伤了。
那天砍着砍着,草丛里溜出来一条蛇,当然那条蛇也是被他惊到,在仓皇逃窜,并没有对他怎么样。
问题是他最怕的就是这玩意,他总感觉,哪怕是面对一条老虎,他可能还会壮着胆子去摸摸它的屁股,可蛇这玩意,他想着就怕。
他当时一惊,下意识的向后一退,右脚刚好踩在他刚刚砍下的灌木茬上,旧解放鞋后帮是破的,斜斜的灌木茬直接刺进去,快到脚踝那里,小指长的一截茬子就断在里面,顿时血流不止。
他忍着痛,拔出木茬子,撕下汗衫下摆在那里缠了几道,把牛交给东明,东明见状本来要背他回家的,他说不用,踮着脚,慢慢走回去。
冯振昌还在地里,梅秋萍连忙先用土方子帮他止血,就是在伤口上,敷上灶膛里的草木灰。然后急急忙忙的跑到村部找赤脚医生,医生在另一个塆里看病,等梅秋萍和医生到家时,已经到了晚上,冯一平已经把米饭煮好,还喂了猪。
用酒精清洗过,然后敷上云南白药,再纱布一包,搞定。
当然,医生又留在家里吃晚饭。
在家里又呆了两天,换了两次药,冯一平就一跛一跛的上山放牛,不过,柴是没办法再继续砍。
终于,离开学还有十来天的时候,冯一平赚钱大计总算找到一点方向。
那天晚上,冯卫东的儿子冯宏兵邀他去看电视。冯宏兵比他大三岁,开学就要读初三,平时也算是在一起玩的小伙伴。
这时,那种锅状的天线还没有,还是老式的枝枝桠桠很多的那种,收到的台有限。不过,除了县市的电视台,中央一套好歹是能收到的,他也想看看这时的新闻,于是就去了。
是14寸的黑白电视,还专门做了一个高高的电视柜,就放在堂屋中堂下案几的旁边,画面还算清晰。不过看惯了大屏高清的冯一平看了一会还是觉得累,转过头,看到吃饭的桌子上有一本书,拿过来一看,彩色封面上三个字映入眼帘,《故事会》。
这是一本很厉害的杂志,因为直到2014年,还在蓬勃的出版,当然,他看的很少就是。他还隐隐觉得,看到这本书的时候,好像有什么念头,不过不那么清晰。
到临走的时候,他问冯宏兵借了这本故事会,山上放牛挺无聊的,有本书总能打发下时间。
晚上,刚看了开头的几个幽默故事,他就明白,那不清晰的念头是什么,他可以向故事会啊还有其它的杂志投稿啊!
幽默故事,不就是段子么,这个他有啊!在二十多年后,社会极大进步,每个人承受的压力也极大增加。为了减压,各种段子应运而生,层出不穷。邮箱里,QQ群中,朋友圈里,经常会有人发段子来分享。一般的他一时记不起,但经典的,广为流传的,他还是记得不少。这,不就是一个财路吗?
他满怀激动的翻出纸笔,记下了封底上的通信地址。
第四章改编
第二天,在山上,在没用完的作业本上,他已经写下了十个笑话。
但是,这依然解决不了大问题,《故事会》是月刊,一期能用你一个笑话,小笑话的稿酬有多少呢?顶天10块吧。虽然对此时一个12岁的小孩来说,10块不是个小数目,但对他面临的状况,只能算杯水车薪。
还得想辄,得写些长一些,稿酬至少几百块的。
那么内容又是个问题,不但要不离当今的主流,又要契合他的年龄、阅历。
以他这个业余水平,当评论家倒还可以,自己写,也不是不行,就是被杂志采用的几率肯定低,那就不符合要尽快赚钱这个主旨。那就只能借鉴,或者抄袭。
刚从中专出去的那几年,工作之余,他还会买一些文学类的作品,等到后来到处跑销售,特别是自己开店之后,看的除了新闻就是网文。新闻显然是用不到,至于网文,动辄几百万字,他当然记不全,不过刚好可以精简成中篇或长篇。
他回忆了下,然后觉得还是有问题。穿越、玄幻、魔法、仙侠题材的,目前能采用的杂志估计是凤毛麟角。纯武侠的倒可以,可是纯武侠的网文太少啊,有金大大他们珠玉在前,有勇气写纯武侠的,委实不多,至于出彩的,那就更少。
而且,他目前是12岁,生活阅历基本没有,就写一些争霸天下、打造后宫、或者纵横异界的文章,也不合适。
成为奇才,或者神童还可以,他可不想被人当成妖孽。
那怎么办呢?
学生,学校,贴合实际,符合主流价值观,他想啊想啊,这样的文章没想到,这样的电影倒想到几部。
98年刚参加工作不久,他看了张艺谋拍的那部,由非专业人员本名出演的《一个都不能少》,后来又看了倪萍的《美丽的大脚》,因为比较贴近他儿时的生活,所以他印象很深刻。
如果说《美丽的大脚》中偏于理想主义的东西多一些,那《一个都不能少》,就真实,或者说现实的多,也更贴近日常生活。所以他至少看了三遍,第一遍是看,第二遍是欣赏,第三遍,则是带着点恶趣味,来找茬,来挑刺。
毕竟不是专业演员,以前也没有演出经历,表演上生硬的地方还是不少。能找出一个国内知名导演作品的瑕疵,也是有点不那么合适的成就感的,呵呵!
所以,哪怕是现在回忆,这部电影的情节他能说个八九成出来,所以完全可以依据这部电影,改编出一个故事。多的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,那电影改编成文学作品,就让我来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