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「挑战者号」航天飞机,升空 73 秒后爆炸解体,七名机组人员遇难。

事后,一名调查记者愤怒地说,「这根本不是技术失误,而是故意杀人!」

1986 年 1 月 28 日上午,休斯顿任务控制中心。

40 岁的理查德·科维(Richard Covey)正仔细检查着每一项发射数据。

作为一名在役宇航员,科维的工作可不止是进入太空执行任务。

这天的他,是「挑战者号」发射计划的地面通讯主任。

在他左侧的大屏幕上,任务代号 STS-51L 的「挑战者号」已经在肯尼迪发射中心就位。

这是一次全美瞩目的航天飞行。

因为在 7 名机组人员中,有一位名叫克里斯塔·麦考利夫的教师。

她在 11000 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真·普通人,将在机舱中向孩子们讲授两节太空课程。

挑战者号七名机组人员,左三为克里斯塔·麦考利夫

正因此,在距离发射台 6.4 公里外的观看台上,聚集了上百名观众,包括十几名麦考利夫的学生,他们将欢送自己的老师飞向神秘的太空。

但由于气温过低,此时的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快速清理机体外部的冰锥。

上午 11 点 38 分,远在休斯顿的科维收到指令,「挑战者号」进入发射倒计时。

科维与同事们严阵以待。

上午 11 点 39 分,「挑战者号」发射升空。

科维一言不发地紧盯着屏幕,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升空那一刻的内心震动。

他不断接收着「挑战者号」驾驶员史密斯传来的信息。

「倾斜良好,程序确认。」

「三个引擎正常运作,三个燃料电池与辅助动力系统正常。」

「引擎正在增加动力。」

……

直到第 73 秒。

轰隆!

科维与驾驶员的联系突然中断,他猛然一抬头,竟然发现天空中爆出了一团火光!

白色的云团猛然开始膨胀,飞行轨迹在火光中瞬间分作两道。

「挑战者号」爆炸了!

那一刻,整个休斯顿任务控制中心都陷入了良久的沉默。

科维不知所措地盯着屏幕。

他下一步该做什么?尝试联系那七位机组人员?还是确认飞行器是否完好?

没多久,一则广播打破了静寂。

「控制中心的任何人,千万不要改变当前的屏幕,必须保留原状。」

「所有数据都将被视为保密数据。」

「谁也不可以离开这个房间,不可以去卫生间,不可以接电话,不可以接触任何媒体。」

……

科维瘫坐在椅子上,双眼无神地看着逐渐落入大海的飞行器碎片,为机组人员默默祈祷。

此时的他,内心也充满了不解:

成功执行了九次任务的「挑战者号」,为什么会突然爆炸呢?

灾难发生第三天,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·费曼收到了一份邀请。

来自「挑战者号事故调查委员会」。

这是里根总统在事故发生当晚就宣布成立的调查小组,前国务卿罗杰斯担任主席,主要调查事故原因,和 NASA(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)内部是否有失职行为。

委员会邀请了不少权威人物——登月第一人尼尔·阿姆斯特朗、女宇航员莎莉·莱曼、前空军将领唐纳德·库提纳……

不过其中最有名望的,还是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·费曼。

理查德·费曼

费曼对美国政府的态度一向是避之不及的,他认为自己和政客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。

但这次,他亲眼目睹了「挑战者号」爆炸后,对事故原因非常疑惑,于是答应加入了委员会。

不过很快,费曼就后悔了。

因为他发现,导致这场灾难的原因比想象中要复杂百倍。

在事发不久后,白宫就紧急召开了一次发布会。

发言人向公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发现:

「挑战者号在上升过程中,系统右侧 SRB 区域下不的异常火箭羽流。具体请快还在调查。」

异常火箭羽流?

这个生疏的专业词汇让记者们都皱起了眉头,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记录。

有人问,这是火焰的意思吗?

发言人却使出了政客最擅长的技巧——打太极。

「呃……那不是火焰,报告里说的就是火箭羽流……」

之后,不论记者怎么询问,发言人的回答都含糊不已,不给人确切的答复。

白宫的态度,让费曼心里的疑惑越来越大。

这分明就是助推器上的火焰。

虽然不能确定是因何而起,但发言人口中的「异常火箭羽流」明显是在玩文字游戏。

像是……在隐瞒什么。 

就在费曼疑惑不已时,一篇新闻报道给到了他想要的答案。

1986 年 2 月 9 日,《纽约时报》的头版右侧一栏,出现了一个爆炸性的标题:

《在挑战者号发射前,NASA 曾被警告将会发生巨大灾难!》

而讲述这件事的人,是一位 NASA 的安全分析师——理查德·库克。

理查德·库克

在报道中,库克提出了一个新的关键词:

O 型密封圈。

简单来说,O 型密封圈是一个防止航天飞机爆炸的关键零件。

航天飞机的助推器是组装而成的,机体每个部分的连接处都有相应的连接钢圈。

这些钢圈看起来很牢固,但在航天飞机点火后,机体的每个部分都会受到巨大的压力,像个气球一样被「吹」起来。

这时,O 型密封圈就起作用了。

一般来说,钢圈上会有两条直径大约 6.4 毫米,长达 11.6 米的橡胶圈,一主一副。

当钢圈连接处膨胀时,O 型密封圈就会随着钢圈一起扩张,并且填充缝隙,防止热流溢出机体。

一旦这两条密封圈与钢圈脱离,即使只有 0.2 秒,助推器的燃料也会发生泄漏,引发爆炸。

然而,正是如此关键的一个零件,却出现了大问题。

库克在文章里不止一次地强调:

「早在发射之前,工程师多次发现 O 型密封圈在极低气温下会有巨大隐患。」

「但 NASA 及下属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,并未在意。」
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
库克的这篇文章,一夜引爆全美,公众对于 NASA 的质疑越来越大。

费曼也对事故原因有了一个大概的猜测。

但同时,库克的揭露引起了罗杰斯和 NASA 管理层的极大不满,他们认为自己处在了被动位置。

第二天,罗杰斯召开非公开会议。

这次参加会议的除了费曼这些委员,还有被牵连到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负责人拉里·马洛伊。

拉里·马洛伊

在会议刚开始,拉里就否认了库克的说法,称自己完全没有收到过关于密封圈的提醒。

之后,罗杰斯立刻补了一句:「在这里,谁也不要提及任何天气问题。」

两人像提前商量好了似的。

看着罗杰斯与拉里的一唱一和,费曼的心里满是不屑。

他本以为这次事故重大,七名机组人员不幸丧生,白宫必然会公正、透明地做调查。

但现实却狠狠打醒了他。

白宫还是那个白宫,而罗杰斯就是被派来粉饰太平的「紧急公关人」。

就在费曼义愤填膺时,一位坐在会议室角落的中年男人突然拍桌而起。

他叫艾伦·麦克唐纳。

是 O 型密封圈的供应商——莫顿聚硫橡胶公司(简称莫顿公司)的高级工程师。

艾伦恶狠狠地盯着拉里,一字一句地说:

「早在发射之前,我们就多次汇报 O 型密封圈在低温天气下有问题!」

这一句话,让会议陷入了僵持。

拉里与艾伦争执不下。

与此同时,在会议室外中还发生了电影《007》中的「特工」情节。

这天,海军将领唐纳德·库提纳正在赶往会议室时,路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。

突然之间,一个女性工作人员走在了他的身侧。

紧接着,他的右手被硬塞入了一张纸条。

库提纳将军反应过来时,这个女人已经快步离开了,只留下一个背影。

他有些紧张地打开纸条,上面只写了一句话:

「注意室外温度与密封圈的关系。」

又是密封圈。

又是天气问题。

这两个被反复提及的字眼,让库提纳将军不得不怀疑,这与挑战者号的爆炸有直接关系。

但这个怀疑,由谁提出来更有说服力呢?

当晚,库提纳邀请费曼来到自己家。

刚一进门,库提纳就像个孩子似的介绍自己有辆「欧宝 GT」。

这可是 80 年代最拉风的轿车之一。

库提纳还打开了轿车的引擎盖,指着引擎的某处,对费曼意味深长地说:

「天气一冷,我这引擎就会出问题。」

之后,他又递给费曼几个汽车上的零件——小小的黑色橡胶圈。

库提纳让费曼捏一捏。

这一捏,费曼瞬间就明白了所有问题。

因为在这个阴冷的车库里,这个小黑圈的触感几乎可以说是硬的!

也就是说,在低温之下,橡胶圈根本做不到「热胀冷缩」。

但白宫和 NASA 却在极力隐瞒这个事实。

这晚,他们两个重量级的委员会成员,决定合力干一件「大事」。

1986 年 2 月 11 日,调查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电视听证会。

目的是向公众汇报调查进度。

会议刚开始,罗杰斯像往常一样,发表了大段洋洋洒洒的「公关辞令」。

但实质性内容并没说多少。

这时的费曼有些蠢蠢欲动,但立马被一旁的库提纳将军按住了手臂。

示意他时机未到。

费曼就这么一直等待着,直到会议的休息间隙。

费曼与库提纳将军交换眼神后,又撇了眼依然在直播的摄像机镜头,稍微大声地说:「我来做个实验!」

一时间,所有摄像机都聚集了过来,谁不想亲眼目睹顶级物理学家现场做实验呢?

费曼坐在自己的席位上,他拿过了手边的一杯冰水。

之后,又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一个黑色的 O 型橡胶圈,和一个压力工具。

他一边做,一边解释着自己的这个小实验。

「我手里拿着的这个玩意,是我从你们用作密封的东西中找出来的。」

「我将它放进冰水中,当你往上施加一些压力再松开后,它就不会还原了,而是保留着原来的形状。」

「换句话说,在 32 华氏度(0 摄氏度)时,这个材料在至少有几秒或者更多时间内,没有一点弹性。」

实验结果也正如费曼所说。

冰水中的那个 O 型橡胶圈已经失去了弹性,短时间内并没有变回原来的模样。

在这种极为正式的场合,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做这种实验,必然会被质疑其科学性。

但当下,实验者可是理查德·费曼。

几乎没有人会质疑他。

于是,这场听证会上的小插曲,不但没有被掐断直播,还连续 48 小时不间断轮放。

这样一来,挑战者号的爆炸原因全部集中在了「O 型密封圈」上。

罗杰斯再也无法听从总统里根的指示,让 NASA 从这一事故中顺利脱身。

几乎在同一时间,一位《纽约时报》的记者大卫桑格也在报纸上公开宣称:

「这根本不是技术失误,而是故意杀人!」

当公众的质疑一浪高过一浪,罗杰斯带领委员会前往了肯尼迪发射中心。

在这里,费曼知晓了「挑战者号」爆炸的全部原因。

其实从 1977 年开始,航天飞机上的 O 型密封圈就一直存在问题。

NASA 的报告中也提到过这一点。

1985 年 1 月 24 日,航天飞机「发现者号」在准备发射时,遇到了当年佛罗里达州最冷的一天。

这天,发射一切顺利。

但是当承包商莫顿公司将密封圈回收后,工程师们惊讶地发现,O 型圈密封圈在每个助推器接口处都被烧毁了一部分,并且存有大量的黑煤灰。

当时,工程师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
艾伦·麦克唐纳立即向上级和 NASA 下属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汇报。

之后针对这个问题,NASA 召集令很多人来研究,甚至还成立了特别研究小组。

但因为一直没有结果,这一问题就渐渐被搁置。

之后,莫顿公司的工程师们发现,「挑战者号」所执行的十五次飞行任务中,竟然在超过一半的任务中,助推器连接处 O 型密封圈出现了泄漏或烧毁。

当样本变多,规律也就渐渐清晰起来。

工程师们发现,当发射时气温低于 11.5 摄氏度(53 华氏度)时,O 型密封圈会出现硬化,导致热流泄漏。

数据显示,当气温在 53 华氏度(11 摄氏度)时,密封圈出现了不同程度损毁

然而,就在工程师们寻找问题时,NASA 的脚步却一直未停。

在 1986 年,NASA 规划了 16 次航天飞行任务,「挑战者号」就是执行机组之一。

按照时间分配来看,每个月都至少发射一次航天飞机。

这种高频率的安排,让所有参与航天项目的执行者都倍感焦虑,尤其是莫顿公司的工程师。

他们想解决问题,却没有足够的时间。

按计划,「挑战者号」将在 1 月发射,这是佛罗里达州全年几乎最冷的一段时间。

如果继续在低温环境下发射,必然会导致一场灾难。

艾伦·麦克唐纳不敢赌。

他提出延期发射。

艾伦·麦克唐纳

但令人意外的是,NASA 管理层和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拉里都拒绝了他们。

因为这次发射不同以往,这是一场全美瞩目的「表演」。

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在期待着「第一位普通人」麦考利夫进入太空的那一刻。

媒体们早就把噱头造了起来。

NASA 的意思是很简单: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

这种对待科学和技术极不专业的态度,让工程师们感到绝望。

唯一让人庆幸的是,到了 1 月 22 日,由于机舱门的锁扣出现了问题,「挑战者号」延期发射了。

之后,由于其他技术问题,「挑战者号」一延再延,直到 1 月 28 日。

这给了工程师们喘口气的时间。

艾伦·麦克唐纳一次次地向 NASA 申请延期。

但对方愣是拖到了 1 月 28 日发射前夜。

这晚,艾伦·麦克唐纳召集工程师们,开了一个冗长的会议。

在会议上,他依旧主张「延期发射」。

他解释道,因为这时发射中心的气温不到零下 8 摄氏度,比以往每次发射都要低的多。

这么低的气温,O 型密封圈损坏的几率会非常大,虽然到了早上气温会有所回升,但也只是回升到零下 0.5 度。

并且,助推器从来没有在低于 53 华氏度(11.5 摄氏度)的气温下测试过。

艾伦的态度,让在场所有的工程师都松了一口气。

此时此刻,科学还没有被打败。

于是,艾伦郑重地作为代表向 NASA 提出了「延期发射」的申请。

并且声称:「如果非要发射,必然会引起一场灾难。」

莫顿蒂奥科尔有限公司

此时,接电话的人是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拉里·马洛伊。

他听到艾伦的提醒后,反问了一句:

「从现有的数据看,能证明发射绝对会出问题吗?」

「如果不能,那就是可以发射。」

不得不说,拉里的这一招「用科学来打败科学」,堪称一绝,直接让工程师们无话可说。

并且,他还要求艾伦签署《赞成发射决议书》。

也就是说,艾伦不仅劝不动拉里,还要跟他共同承担发射失败的责任。

艾伦毫不犹豫地拒绝了。

可结果呢?

莫顿公司的老板被喊来代签。

就这样,艾伦和工程师们还是没能拦下政客们的野蛮步伐。

官僚主义取得了最终的「胜利」。

1 月 28 日,发射台上布满了坚实的冰锥子。

艾伦和工程师们围坐在电视前,看着那一根根冰锥子被清理掉。

机体外的冰锥

看着七位机组成员意气风发地登上发射台。

所有人在紧张。

一位名叫布鲁恩·罗塞尔的工程师甚至说,他紧张到每一秒都想呕吐。

当除雪小组完成任务后,「挑战者号」发射。

7 秒,航天飞机翻转;

16 秒,机腹朝天完成转变角度;

35 秒,推力降至 65%;

51 秒,助推器重回 104% 的性能;

58 秒,右侧助推器靠近尾部支架处出现的火焰;

64 秒,尾部燃料舱的液氢舱开始出现泄漏,火焰的形状开始变化;

68 秒,航天飞机继续加速;

73 秒,轰然爆炸!

……

艾伦·麦克唐纳痛苦地闭上了眼。

灾难还是降临了。

1986 年 6 月,调查委员会发布了事故调查结果。

正如众人料想的那样。

「挑战者号」重大灾难是由于右侧助推器接口处的 O 型密封圈损坏而引起的。

其实在发射前的 3 秒,助推器外侧就出现了一小股黑色浓烟。

但没人注意到。

发射之后,助推器的外壳在点火产生的压力之下,逐渐膨胀。

之后,外壳的金属部分互相崩离,有了一个足以泄漏温度高达 2760 摄氏度气体的裂缝。

而此段的主 O 型密封圈由于温度过低失去了弹性,没能在第一时间内密封气体。而副 O 型密封圈又因为金属部分的崩离而偏离了原有位置。

就这样,气体从机体中溢出,两个 O 型密封圈在大约 70 度的范围内被气化。

之后找回的机体残骸,也证实了这一点。

当一切真相大白,委员会成员们都松了一口气,唯独费曼却依然忧心忡忡。

其实在整个调查过程中,费曼可以说是「格格不入」。

不论是电视听证会时的即兴小实验,还是后续的调查事故真相的过程,他都发现自己完全不能苟同政客们粉饰太平的做法。

此前,当委员会抵达肯尼迪发射中心后,费曼就私下拜访了不少工程师。

从各位工程师的「痛苦阐述」中,他也了解到了事故的真相。

除了 O 型密封圈的问题,费曼还找到了这次事故中最为致命的一点——NASA 管理问题。

那位激动的记者没有说错,这次事故的发生,更多是因为人为因素。

尽管 NASA 将 O 型密封圈视为重要的安全问题。

但却在报告里声称,虽然发现了腐蚀和泄漏的情况,但安全系数为 3,风险可接受。

这其中有明显的逻辑错误。

费曼以桥梁设计举了个例子:

如果一座桥梁的安全系数为 3,那么桥梁的实际能力应为预计载荷的 3 倍。

安全系数的目的是容忍超载、额外载荷或材料缺陷等。

但如果桥梁在额定载荷下出现了一条裂缝,即便这座桥没有塌,即便裂缝的长度只有桥梁长度的 1/3,那这也算桥梁设计的失败。

与安全系数无关。

O 型圈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它会腐蚀泄漏。

面对密封圈问题,其实 NASA 有足够多的机会去做改进,但管理人员却采用了「它犯过错,但可以接受」的态度。

并且,费曼发现,对于航天飞机发射失败而机会毁人亡的概率,NASA 管理层与工程师之间的态度分歧很大。

管理层们为了航天政策的「前进!前进!前进!」,认为事故概率只有 0.001%。

而工程师们通常保守地给到较高风险值,1%。

之所以出现这种极大的沟通差别,更多是因为在许多至关重要的会议上,并没有专业的安全技术人员参加,而是一些……「门外汉」。

最后,当费曼要求将他的这些调查结果写入《最终报告》时,罗杰斯却拒绝了。

理由还是政客那一套——给 NASA 留点面子。

并且,当委员会在商讨「给 NASA 的安全建议」时,罗杰斯说要再加个第十条。

内容大家感受下:

看到这条建议,宇航员尼尔·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站出来反对。

费曼也实在忍无可忍,开始威胁罗杰斯。

如果不把他的调查结果写入报告,如果不删掉第十条,他就退出委员会。

因为费曼的名气太大,影响力十足,罗杰斯只好妥协。

但到最后,他还是玩了个文字游戏,把费曼的评价内容写入附录,而不是正文。

报告中费曼的个人观点篇

自「挑战者号」爆炸事故后,NASA 的航天计划被冻结 32 个月,直到 1988 年。

调查委员会向 NASA 提出了 9 条安全性建议。(第 10 条没加进去)

作回回应,NASA 开始重新设计航天飞机的整个助推器部件,并且由专业的安全小组同步监督。

与此同时,莫顿公司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研究「密封圈」。

两年后,莫顿公司推出了全新的 O 型密封圈。

1988 年 9 月 21 日,「发现号」安装了这款新型密封圈,承载着挑战者号的遗憾,冲向了太空。

在此之后,美国航天史上再也没有出现 O 型密封圈故障。

然而,小技术造成的重大灾难却还在发生。

2003 年 2 月 1 日上午 9 时,美国「哥伦比亚」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,7 名宇航员全部遇难。

后来调查报告显示,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不久,燃料箱外脱落了三块增强型碳隔热板,击中了左翼前缘,造成了致命内伤。

当航天飞机返回经过大气层时,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的摄氏 1400 度的高温,冲入了左机翼损伤部分,继而融化了内部结构,导致了悲剧的发生。

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句话:不要忽略每一个一闪而过的隐忧。

客观来看,「挑战者号」的爆炸存在一定的技术原因,但更多的是人为管理问题。

在决定是否发射的那一晚,科学终究败给了政治。

让七位机组人员葬身蓝天。

他们的名字是:

克里斯塔·麦考利芙(Chrita McAuliffe)

格里高利·贾维斯(Gregory Jarvi)

朱迪斯·蕾斯尼克(Judith Reik)

弗兰西斯·斯科比(Fraci R. Scoee)

罗纳德·麦克内尔(Roald McNair)

迈克尔·约翰·史密斯(Michael J. Smith)

鬼冢承次(Ellio Oizuka)

(挑战者号机组人员,以上名字为从左至右的顺序)

 

本文资料参考:

1.《挑战者号:最后的飞行》,Netflix 纪录片

2.《你干什么在乎别人怎么想》,理查德·费曼著

3.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(Sace Shuttle Challeger diater),维基百科

4. 萧如珀,杨信男.1986 年 1 月 28 日: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及其后续发展[J].现代物理知识,2012,24(01):60-61.

见微而知著: 紧急营救、国际间谍与神秘牌局》小说在线阅读_美国「挑战者号」:是失误,还是谋杀?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女生阅读之家只为作者byThreelements_的作品进行宣传。

搜索

见微而知著: 紧急营救、国际间谍与神秘牌局美国「挑战者号」:是失误,还是谋杀?

书籍
返回细体
20
返回【点击阅读】模式下,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!
  • 点击阅读
  • 滑动阅读